燃煤、工業生產、柴油車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的主要來源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首席科學家柴發合22日表示,針對2017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來源的分析顯示,燃煤、工業生產、柴油車是區域內PM2.5的主要來源。
柴發合是在22日北京舉行的“2018清潔供暖峰會”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柴發合在此次峰會的演講中從宏觀和中觀層面上闡述了我國重污染天氣發生的成因,以及近幾年我國治理大氣污染所取得的一些效果。他表示,針對“2+26”個城市去年秋冬季PM2.5來源分析,燃煤、工業生產、柴油車是PM2.5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區域內燃煤占到PM2.5的30-50%。從PM2.5組成分析來看,硝酸鹽已經成了區域性污染的問題。硝酸鹽是由排放的氮氧化物轉化而來的,而氮氧化物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產生的。
他指出,2017年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主要得益于三方面措施:一是散煤治理有了巨大的進展;二是對散亂污企業的整治;三是針對重污染天氣的有效應對。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對散煤燃燒的治理。
他說,散煤燃燒的排放量是電廠燃煤的3-5倍,而實際上對整個環境質量的影響可能是10倍甚至50倍,加上排放高度比較低,對公眾的健康影響較大。對散煤的治理,或者是能源清潔化利用,是未來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非常重要的途徑。
他認為,從整個污染治理的思路上來說,從生態環境部到各個地方政府,現在正在制定到2020年的藍天保衛三年作戰計劃,主要涉及產業結構和布局的調整,以及淘汰落后產能,能源、交通結構的調整,揚塵天氣的控制等方面。在維持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鋼鐵等行業的超低排放;針對一些小鍋爐進行以氣代煤,以電代煤的工作;在散煤治理方面,仍要加強,多措并舉。
他同時表示,除了此前關注的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外,下一步還將對長三角以及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進行重點防治。
來源:新華社中國金融信息網 作者:薛尚文